本文是看了「奇特的一生」之后的总结
时间统计法可以分为记录、分析和改进这三个步骤
第一阶段
开始用纸笔或者软件记录自己日常的时间开销。
这个阶段的目标主要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录方式和工具。
时间段 | 事件 | 备注 |
---|---|---|
7:00-7:10 | 起床、上洗手间 | 10分钟 |
7:25 | 刷牙洗脸 | 15分钟 |
7:40 | 准备早餐 | 25分钟 |
8:05 | 早餐 | 10分钟 |
。。。。 |
这个阶段通常发生在刚接触时间统计法时,希望了解自己的“时间都去哪了”,在看到自己一周或者一个月时间记录的数据时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第二阶段
时常会忘记「记录时间」这件事。
一天中会发生很多事情,要每一件事情都记录下来,包括事情之间的切换其实很难的。
要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记录方式;如果工作方式是坐在办公室里面,那就可以找个本子随时记录自己的时间开销;如果是经常出行,需要一款比较适合的APP来记录,比如“iTimelog”
第三阶段
基本不会漏记,但对「记录时间」有焦虑感。
这个阶段,基本上记录时间的习惯已经养成,能够连续30天以上记录自己的时间开销。
这种隐约的焦虑感不会消失或减弱,这是时间统计法的代价之一??
应对焦虑的办法是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分析自己得到的时间开销数据上,看看有哪些事情可以多做,哪些事情可以少做,并在下一个周期去看看效果。
比如:
|
|
第四阶段
定期分析时间开销,对如何「事件分类」感兴趣。
在学会对某些单项的时间分类进行记录、分析、改进以后,会发现如何选择记录下来的事件对我们分析和改进的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
通常比较关注的大都是工作、学习方面的事件,比如读书、某个重要项目、锻炼身体、写作,但在生活中其实还有很多事件的发生是不由我们控制的,比如每天都要做的日常洗漱、吃饭、休息等。
第五阶段
试用他人的分类法,并建立自己的分类。
比如:
|
|
|
|
|
|
第六阶段
设定不同分类的时间预算,并能达成目标。
|
|
这些方面在一个月的时间内都要分配到一定的时间,具体而言就是除去睡觉和工作,其他7个方面每个月的最低时间花费每个不低于20小时。
每个月720个小时,除去176个小时工作,240个小时睡眠,还剩下304小时,7个方面耗时底线加起来共140小时,大约是空闲时间的一般。
第七阶段
即使暂停一段时间统计,也能掌控时间开销。
达到第六段位,应该算是基本掌握时间统计法了,在这个时候,不妨尝试停止你的时间记录行为,可以停止一周、两周,甚至一个月。
暂停时间记录是为了观察我们的自我管理会不会因此而脱轨,如果你能够感知到自己的生活模式没有大幅度的变化,那就是一个好消息。
我们做任何事情最好不忘初心,每个人开始时间统计法的原因可能不同,但大的方向都是希望掌控自己的生活,不让时间虚度,如果暂停时间统计也能掌控生活,那完全可以这样做。
第八阶段
了解自己的时间纹理,并学会创造纹理。
时间纹理实质是「有结构的时间」。长期时间统计实践中发现,时间运用的效率并不是平均分布的,在某些时段效率就很高,比如早晨起床这段时间,我们几乎不用动脑地进行起床洗漱吃早餐的动作,这原因就在于这段时间是「有结构的」。
比如我希望自己每天晚上可以静坐10分钟,前几天可能需要刻意提醒去做这件事,后面连续两个星期以后,完全就是下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创造了时间纹理。
第九阶段
悟道时间的稀缺性,产生对时间的敬畏。
生命是极为复杂的现象,时间本质上是万物运动的体现,用好我们白驹过隙般的人生是一个并不轻松的事情。